首先从其本源讲起,《说文解字》中对“策”的基本解释为:“策,马箠也。”这里的“策”,是指驾驭马匹的一种工具—鞭子或者缰绳,象征着控制力、驱动力以及指导方向的作用。如《战国策·燕策一》中的名句:"秦王跽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此处"策"即指策略或谋略,意喻提供治国驭民之方术,犹如驾御骏马的方向指引。
其次,“策”在古籍文献中有记载册书之意,常用于描述书写于竹简木牍上的文字记录或是帝王诏令等重要文件。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载有:"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作虞书制官刑,禅位禹,荐之天;禹亦让辞不就,摄行政当朝者七年,然后归大麓,禋于上帝,坐明堂,受尧之‘天下’焉。此所谓逊志时敏,成天下之务者也。爰革故鼎新,草典陈谟,则百揆惟叙,庶绩咸熙矣。是谓『恭己正南面,明明扬侧陋』之道,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虽日勿暇逸,至于鸟兽草木之名皆举,然则尽知人力之所迨至,犹未足以副称神祇之心与兆姓颙望之计也。是以四岳佥同,稽诸众议,询事考言,然後择建立元后,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悉登於觐献之门,听断狱讼,终岁劳来无怠,允厘百工,庶几百姓亲睦辑穆,上下勤恤厥职而已。於是乎观象授时,协律改正朔,建寅月为春首,布告民事以为常道。又别白黑土地所宜立贡赋之差品,使诸侯述职纳贡各有定制。斯盖重农桑广谷食开利源之一端耳。凡若兹类,并勒铭金石,垂训无穷,总称为「尚书」云尔。“其中提到的“尚书”,便是由若干篇“策”(原指上古典诰)集成的重要历史档案。
再进一步延伸开来,“策问”、“对策”则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专用术语。古人通过撰写文章解答朝廷提出的政治问题,这种文体就被称之为“对策”。比如唐代韩愈在其著名的散文作品《送孟东野序》中提及友人的应试经历:“始得进士第,调溧水尉,满秩徙江宁丞,其间具疏数十上,皆关典礼,多见施行。贞元十九年冬十月壬申,以疾卒于太学斋舍,享年五十有一。初拜校书郎时,李翱尝偕往谒独孤郁、梁肃,两位贤相待甚厚。退各执贽造请他适,因共论当代人物,且曰:吾闻孟生善为文,盍示我一篇!读毕嗟赏久之,自是有声场屋间。皇甫湜览奇俊拔萃,每推挹不已,尤称之曰:蓄道德能文章,才优今作者数百辈之上,而又笃行谊,殆近世第一流欤!”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对策”二字,但所述情景正是当时士子们凭借卓绝才华应对国家政策命题的过程。
此外,“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出自乐府诗《木兰诗》,在此处,"策勋"是对军功进行表彰的行为,显示出了奖掖英雄、激励壮志的社会功能。
综上述可见,“策”这一汉字内涵深厚多元,既可实指物什器具反映生活实际场景,又能虚化成为思想智慧甚至政治决策的高度概括,还可作为考核选拔人才的标准形式出现。它的多重解读及其广泛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精妙之处和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标签: 文言文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