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癯”字是古文中常用来形容人清瘦的一种词汇,《说文解字》释为:“癯,骨立也。”此一字便生动勾勒出一个人骨骼突兀、形销骨立的画面。“如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置酒招之往,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惜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段,其中虽未直接用‘癯' 字来形容五柳先生身形,但从他生活的艰辛困苦及处世态度可见其必然身体瘠痩。”
二、“羸弱”,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人体型憔悴虚弱状态的一个词语,在《左氏春秋·僖公三十年》中有云:"公子重耳……黧黑赢强" ,这里的“贏弱”二字,则形象地表现出历经磨难后的人物面容苍白且身躯瘦削的情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柴毁骨立”。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里有一段关于范进科举高中后的描写,“不想那报录的人进城以后,一家登时吵动起来。老太太哭了一场,把眼睛都昏花糊涂了,接着大叫一声,往后便倒下去,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娘子慌忙扶住,灌下开水,半天才苏醒过来,只是两手发颤,站不住脚,口说不出话来。连自己儿子也不认得了,只指着天上说道:‘我那里儿女多艰难哩!这个就是我的孝顺孩儿?怎的这般模样? 瘦成这等骨头! ’ 这里的“柴毁骨立”,直观呈现出了范进取士前后强烈的对比以及科考制度下的个人悲剧命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人在运用诸如“癯”、“蠃弱”、“柴毁骨立”等一系列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描绘个体体型纤细之时,实际上也在借由这种外形特点深入挖掘并展现角色的性格品质乃至社会背景。这些饱含情感色彩的词藻不仅使我们得以窥探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社会风貌,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辞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标签: 如何用文言文形容瘦